为什么农村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?
作为一名农村的教师,我可能是最能够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的人。虽然可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反对,但你如果静下心来,听我说一说,可能会认同我的观点的。
孩子的学习确实与其父母的智商有关。
自从恢复高考以后,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通过高考,走出了农村,步入了城市,安家落户,生养后代。农村中留下的,除了当初没有考上学的,就是当初不喜欢读书的,当然还有极少数因为读不起书的。古谚曰,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的孩子会挖洞。虽然有些绝对,但遗传基因强大的作用,不可小觑。现在的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是那以后的没有考走的学生。智力遗传,可想而知。
学生成绩的高低与其学习品质有关。
所谓的学习品质,与学生的家教因素密不可分。上面说过,当初留在农村的一部分人,在上学的时候,就对学校的教育不是很切合。要么就是当初的学困生,要么就是当初的顽劣生。不隐瞒地讲,还有一些当初就很抵触老师的人。现在的学生,就是他们的孩子。我敢肯定地说,他们的家教,不会推崇教育的教化作用的。在他们眼中,老师就是与他们作对的人,是专门找他们麻烦的人。耳濡目染,他们的子女也或多或少地有着这样的想法。
一个对老师失去了基本的尊敬之心的人,你敢指望他会听你的教育?不听你的教育,成绩会好吗?
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与社会环境有关。
作为农村人,穷怕了。一没有固定的收入,二没有完善的养老保障。供孩子读书,从幼儿园到大学,收效期太长。更何况,大学毕业后,也可能依然没有体面的工作,骄人的收入。与其大量投入教育资本,还不如当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儿,送孩子出去打工挣钱,改变家庭的穷困局面。
可想而知,家庭内肯定谈论的是如何挣到钱,而不是如何上好学。当物质的需求变成迫在眉睫的事情时,还有什么可以比钱更重要?
都说,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殊不知,农村的孩子,连个起跑线的边都挨不上,何来“输不输”之说?
农民外出打工,按户计算,得有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家庭进城务工,有的父母把孩子留给祖父母或外租父母来照顾,开家长会大多都是爷爷奶奶,导致这部分学生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。
学风差,尖子生优等生少得可怜。条件好了,学习风气差了。班额小了,学习竞争没了。
家庭教育有辅助作用。农村的年轻人多出去打工,孩子跟着老人生活。学生在学校有老师看着还能学点,回家就知道玩,作业有的都不能按时完成,很容易忘记。学习,尤其是打基础阶段,就是反复学,反复练,这样才能记住。反观城市学生,回家作业完成了,家长还会额外给布置一些作业。
现在,农村的年轻人,都跳出了农门,到城里自己创业或打工去了。农村里只有留守儿童和老人了。老人只有能力,勉强保证孩子们不挨饿,不受冻。哪还精力或能力,来管束孩子们的学习。孩子们和老人住在一起,没有父母的陪伴,只有老人对他们的无能约束。当然,从一开始,就输给了城里的孩子。现在,大家普遍认为,孩子在学校读书,其实,就是家长之间的竟争。农村孩子的父母,不在身边,全靠孩子们自己了。学习成绩当然会,越来越差。
总之,农村教育和农村的发展息息相通。要想搞好农村教育,首先得搞好农村建设。脱离开社会大环境单纯去搞农村教育,是行不通的。